技術文章
“今晚會不會爆發稻飛虱?"過去,種糧大戶要靠經驗“賭天氣";如今,在江蘇泗洪的5萬畝智慧農田里,智能氣象站與風吸式殺蟲燈組成的“空-地"一體網絡,把答案提前了48小時,且準確率高達92%。這套組合拳到底如何運轉?我們拆解給你看。
一、氣象站:給蟲子“算八字"
田埂上的微型智能氣象站,每分鐘采集溫度、濕度、風速、氣壓、雨量、光照六維數據,通過4G實時回傳云端。后臺對接中國農科院的稻縱卷葉螟遷入模型,當氣溫≥24℃、濕度≥85%、風速≤3m/s連續維持6小時,系統即觸發黃色預警,預測未來48小時蟲量等級,誤差≤±1級。
二、風吸式殺蟲燈:把蟲“請"進來再“數"清楚
距氣象站80米處,太陽能風吸式殺蟲燈同步啟動。寬譜LED誘蟲,靜音風機產生2.5m/s負壓,無論2毫米的薊馬還是20毫米的螟蟲,一律吸入風干盒;內置800萬像素攝像頭每30分鐘拍照一次,AI識別12類害蟲并計數。數據與氣象模型交叉驗證,一旦田間蟲口曲線與模型預測吻合度≥90%,系統升級為橙色預警,同步推送防治處方:藥劑、劑量、飛防時間一鍵生成。
三、實戰案例:一晚省下5000元
7月15日傍晚,系統預警“稻飛虱高危",種糧大戶王其華收到處方后,連夜安排無人機飛防,僅作業260畝,用低毒農藥6升。往年無精準數據,他要普防500畝、用掉15升農藥。一次精準出擊,省藥60%,省人工8個,折合5000元,且稻米農殘檢測合格。
四、三步落地,普通農戶也能復制
選設備:氣象站選六要素以上、4G傳輸、太陽能續航≥5天;風吸燈選風機≥2m/s、AI識別≥10蟲種。
布點位:每200畝設1套,燈距120米,避開強光干擾。
看平臺:手機端需支持“預警-處方-飛防"閉環,最好能與本地植保站數據互通。
結語
當氣象數據成為蟲情的“導航儀",風吸式殺蟲燈化身“捕手+計數器",蟲害監測從“天知道"變成“早知道"。智能氣象站+風吸燈,正讓越來越多的農田告別盲目打藥,走向精準綠色防控。?